洪涝灾害背后的干货(民间视角)---湖泊去哪儿了?

首页    江河湖泊水资源保护    守护湖泊生命线    洪涝灾害背后的干货(民间视角)---湖泊去哪儿了?

img1

 

近70年来,湖泊减少、消失的四个时间段梳理:

(一)解放初期50年代---70年代  “围湖造田,向湖要粮”

“围湖造田”是指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全国解放后50年代--70年代期间,全国都在闹饥荒,于是国家提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全国各地“开荒种地、围湖造田”。

img2

众所周知,任何时候人要吃饭是首要的,必须的。确实那个年代人们也没什么自然保护意识,但是在饥荒面前,生态保护意识几乎为零。现在也是,将来也是。

img3

解放以后长江中下游大量的“围湖造田”,筑坝建闸,江湖隔断,使江河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过度的“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的减小、消失,湖容减小直接导致了长江水和降水没有足够的空间分流,严重减弱湖区的调蓄抗灾功能,以致汛期渍涝灾害频发,1998年、2016年的洪涝灾害跟“围湖造田”这方面也有着必然关系。

 

(二)改革开放80年代--90年代“承包到户,向湖要钱”

20世纪80年代开始,温饱得到改善,“围湖造田”的土地格局和属性没有改变。随着经济改革开放,这个时期由“集体制、工分制”到“承包制”转变。承包者把围湖的田地改造分割成鱼塘、藕塘,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于是那个时候也有靠围湖养鱼、种藕而发家致富的“万元户”。 

img4

为了利益最大化,这些承包者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甚至是激素,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然而这样的做法导致湖泊生态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受利益的驱使,很多湖泊湖汊被分割变成鱼塘,藕塘,这样现象在长江中下游应该很普遍。直到现在,很多湖泊都是种植和养殖。

img5

据网上资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在迅速减少。据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湖泊资料的统计,解放初原有湖泊面积达2.9万平方千米,到了20世纪80年代,保留的面积仅为1.9万平方千米,消亡了1万多平方千米的湖泊面积。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有1066个湖泊, 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湖一勘”,结果表明:全省面积100亩以上湖泊只剩728个。

img6

 

(三)21世纪2000年--2010年“填湖开发,向湖要房”

从90年代开始,很多“万元户”从“个体户”变成了企业、集团。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手上也有了钱。就开始想要更好的居住环境。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于是有很多的房地产开发商,不惜高价在湖边圈地填湖开发建设湖景房,同时开发商不惜重金在各大媒体做宣传广告,虽然湖景房价格偏高,但是还有很多人争前恐后的购买。湖边的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般的疯长,有的湖泊成了开发商的“唐僧肉”,湖泊公共资源成了“后花园”。

img7

受利益的驱使,很多湖泊湖汊被分割变成鱼塘,养几年鱼后,慢慢变成藕塘,种植几年莲藕后,成了干地,没有水了,那就不是湖泊了,于是理所当然的就进行房地产开发。这就是蚕食湖泊的“三步曲”,湖汊变鱼塘→鱼塘变藕塘→藕塘变楼房。

img8

填湖开发房产项目,其实背后涉及政府、开发商、购房者等多方利益,有政府利益,卖地拉动经济增长。有企业利益,填湖成本远远低于旧城改造,而且湖景楼盘售价更高、更好卖,在湖边圈地填湖开发建设湖景房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当然也有购房者的个人利益,既是改善居住环境,同时等着湖景房增值。这段时期湖泊减小、消失,其实是背后的利益驱使。

img9

友情提示:湖景房有风险,购买需谨慎!!!

以南湖为例,大家都知道南湖周边的楼房,原来都是湖。由于南湖污染严重,年年死鱼翻塘(就是鱼都活不成了),有媒体人曾经开玩笑说:“南湖不死鱼就是新闻了”。我想问一下南湖的购房者:南湖夏天死鱼吗?南湖的水臭吗?南湖的蚊子多吗?从目前的现状看,南湖的生态修复,水质改善不是3-5年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信,你们找专家教授咨询一下。

img10

2016年的7月,武汉持续暴雨,南湖的水排不出去,汤逊湖长岛成孤岛,我们只想告诉你,水淹的地方原本就是湖泊的区域。你所购买的湖景房,理应是遮风避雨的家,然而在暴风雨降临的时候,让你有家不能回。在这里友情提示大家:“湖景房有风险,购买需谨慎!”。

img11

 

(四)2010年--2016年“市政重点,侵占湖泊”

2009年11月,第13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召开,来自世界各国专家学者齐聚武汉共同探讨湖泊保护。在这段时期,经过政府,社会各界,新闻媒体,民间环保组织志愿者的共同努力,过去疯狂填湖开发的态势已经得到基本控制。武汉市湖泊正处于三线一路规划和一湖一景的建设以及湖泊治理和生态修复的阶段。

img12

然而在这过程中,政府重视、媒体关注、公众参与、法律完善等形成合力,开发商不敢违法侵占湖泊了,但是一些市政工程,重点项目侵占湖泊的事情时有发生。

img13

以沙湖为例:长江隧道通车后,隧道的施工渣土,在沙湖成了永久堆场,最后美化成了园林景观。2009年沙湖治理清淤的淤泥堆放在湖边,几年赖着不走,最后想修一条走机动车的环湖路。2011年沙湖大桥建成通车后,遗留施工渣土没有及时清运走,枯水季节原形毕露。

除了沙湖,还有后官湖四环线碧湖路的建设,导致后官湖旁边的湖汊被填。2012年开膛破肚修建的东湖隧道,天河机场的二期建设填占的姚子海,2015年柴泊湖填占湖泊修建所谓的环湖路。墨水湖公园的建设,也是打着一湖一景的建设旗号侵占湖泊。

img14

在江夏金口开发区重点引资的项目险些将郭家湖、道士湖、西湖、神山湖全部填没。民间环保组织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调查,绿色江城志愿者代表柯志强在《电视问政》现场向水务局局长赠送一个水域桩。经过媒体的曝光后,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市里的主要领导去现场调研,并指示调整规划,保留原有湖泊,并要求该片区的4个湖泊进行连通,最终一根水域桩拯救了4个湖泊。

img15

理应这些市政工程,重点项目,应该是保护湖泊生态环境的典范和标杆,然而成了侵占湖泊的理由和借口,这种现象让我们担忧,更是值得我们深思。

img16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市湖泊保护工作由原来的“保护”向“治理、养护”转型升级,湖泊保护工作出现了质的提升。其中具有成效的湖泊治理项目是东湖的喻家湖、南湖截污,龙王嘴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升级完成。中心城区的内沙湖、鲩子湖、晒湖、菱角湖、竹叶海都进行了清淤治理、改善水质和生态修复。新城区在新闻媒体和“绿色江城”环保志愿者共同监督推动下,违规侵占和破坏的湖泊有也得到了有效的整改:比如汉南区的牛海湖、桂子湖,江夏区的郭家湖,道士湖等,这些湖泊保护工作业绩都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得到的成效。

img17

湖泊保护与治理,急功近利不得,改善水质,也不是简单的换一次水的工程。湖泊治理,则更应该科学规划、尊重自然规律,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这是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016年7月20日 10:40
浏览量:0
收藏